很多人在传统金融市场或者加密市场中摸爬滚打许久,却始终还是没有克服掉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确定性思维,迟迟建立不起来概率思维。
的确,在宏观物理世界,我们身边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确定性的。杯子在桌子上,就不会同时在地上,也不会在厨房水槽里。灯是亮的,就不会同时是灭的,也不会是又亮又灭的。墙是硬的,就不会是可以穿过去的,也是边界清晰分明的。如此种种。
但是在微观世界,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就像原子,现代人都知道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但也许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下图这样的:

但其实电子的行踪是如此不定,以至于它在核外空间是以类似于“云”的样子存在的:

也就是说,在某一时刻,电子既在这里又在那里,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概率密度(即发现该电子的概率)。这个概率的根,就是大名鼎鼎的波函数。
金融市场其实更接近于这种充斥着概率的微观世界,而与确定性的宏观世界差异巨大。
就比如说BTC昨日18:00的收盘价91.3k。确定性世界观的人会说,BTC那一时刻的价格是91.3k。而概率性世界观的人则会说,在那一刻,BTC可以是91.3k上下的任意价格,可以是80k、70k,也可以是100k、110k,不过不同价格的出现概率不同。
也许这么说不太容易理解,换个说法就更容易理解了:就是说,市场在任意时刻,都存在任意价格的BTC,只不过不同价格BTC出现的概率不同。
所以,你所看到的所谓BTC在18:00的价格是91.3k,那不过是一个“假象”。那只是盘口刚刚成交过的历史。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而绝非现在。
无法切换成概率思维的人,总还是会把电子的出现概率想象成一个电子跑得飞快,恰巧经过此地被你发现。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电子,包括其他微观粒子比如光,都是同时存在于这个空间的每一个地方,概率性的。
验证这一点的一个著名实验就是双缝干涉实验。
让光经过两条狭窄的缝隙,在背后的屏幕上就会投射出干涉条纹。
用电子也一样。

这起初被人们理解为大量光子或电子分别经过两条缝隙后,相互之间发生作用,产生了干涉现象。
可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当我们控制发射器,每次只发出一个光子或一个电子,确保它穿过双缝打到屏幕上之后,再发出下一个。这样一来,前后脚的粒子就不可能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了。然后,科学家发现,还是有干涉条纹出现了!
科学家疯了。
难道每一个光子或电子都能知道或预测它前一个或后一个光子或电子的轨迹,从而与它们发生跨时空的干涉吗?
后来科学家发现并非如此。
真实情况更疯狂:每个光子或者每个电子,是自己和自己发生的相互作用,自己和自己发生的干涉。
也就是说,每一个光子或者电子,都是既穿过了左边一条缝隙,也穿过了右边一条缝隙,从而使得穿过左边缝隙的自己,和穿过右边缝隙的自己,相互发生了干涉,产生干涉现象。
就好像是,一个91.3k的BTC买单,和一个91.3k的BTC卖单,相互发生了作用,撮合成交,形成了一个表现出来的价格。

科学家发现,如果试图在双缝旁边安装观察工具,观察光子或电子究竟走了哪一条缝。那么,微观粒子瞬间就不再同时穿越两条缝了。干涉条纹也神奇地消失了!
这被称之为波函数的坍缩。
在你观察它的那一刻,BTC就立刻不再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于任何可能的价格上,而是瞬间坍缩为一个确定性的价格。
其实科学家所谓观察,重点不在于是不是人去看,而是使用了仪器和手段,探测微观粒子的信息,这就必然和微观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是仪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破坏了微观粒子原本的波函数存在状态。
如果你在某个价格开了一个多单或者空单,那么当价格概率波函数运动到你的开单位置附近,就很可能有机会被你“观察”到——你被爆仓了。
而如果你坚定持有现货而不交易,那么概率波函数就不会和你发生相互作用,也就不会坍缩为确定性。
若你真正理解了二级市场上的BTC永远是概率云,那么你将不再执着于追问,涨到什么价格,或者跌到什么价格,这样的确定性存在的问题了。因为确定性,根本就不存在。你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当你透彻理解了概率云这种存在形式,你甚至可以利用概率来赚钱。
